胡佩兰主要事迹

胡佩兰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1986年, 71岁的她从原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退休后,每月的退休金足够她衣食无忧地安度晚年了,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却不愿意闲着,“活着总得对人有点儿用处,”胡佩兰说,“对人没一点儿用处多没意思啊!” 正是在“有用”思想的激励下,她创办了“胡佩兰妇科专科医院”——郑州最早的民营医院之一,用自己的专长奉献社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胡佩兰老人在89岁高龄时,还坚持在临床一线做手术。“没日没夜,拼命工作”是家人对胡佩兰最直观的回忆和印象。
医院在不停地拆拆建建,名字都跟着换了。但她的病人却觉得,除了岁数在增长,多了一把轮椅,胡大夫没有改变。
选出的“价格便宜,检查认真,距离患者相对较近”的医院。有一次,她给一个外地患者的小纸条上,清晰地标注上了检查所去医院的公交线路。
如今医患矛盾突出,应该怎样改善?胡佩兰老人在世时常说,双方要多沟通、多商量。当一名好医生,要有细心、耐心和爱心,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患者也要多体谅,医生并不是万能的,不是任何病都能治好,在健康方面,医生只能是一个拐棍,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病人来找你,那是信任你,你得用真心对她们。”老人从来都是为患者着想,开药便宜有效,有的家境贫困的患者付不起医疗费,她还要帮忙垫付,用她的话说:“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
20多年来,除了坚持出诊,胡佩兰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凑一起,在8年间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托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2000年,她听说共青团郑州市委正在召集志愿者,两次打电话强烈要求参加,2001年4月,终于成为郑州市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从此开始为公益事业奔波。
2005年,胡老决定想办法为希望工程做点事,她找到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陈启明,希望医院帮她开设“爱心门诊”,把收入的40%捐赠给希望工程。从此,只要身体允许,胡佩兰每次坚持坐诊三四个小时,直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
“从2005年开始,胡老先后捐出了7万多元的退休金和坐诊收入,8年时间捐建50多个书屋。”
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副主任陈晓蔚说。那时,胡大妈每月都会从1200元退休金中拿出800元单独存着,积攒到一定数额后捐出,并计划到百岁时捐够10万元。生前老人已经捐赠了7万元,她原打算等自己百岁的时候,“再捐3 万元钱”,但遗憾的是,老人没有实现百岁捐赠的目标。
2014年1月24日,胡佩兰老人遗体告别仪式上,她的大儿子、我国著名的心血管专家胡大一代表家属承诺,要完成老人的未竟遗愿。
1月27日,胡佩兰老人的儿子李宁一、胡心一、李建一等一行来到市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代表老人向希望工程捐赠3万元。这笔捐款将用来新建12个以胡佩兰名字命名的希望书屋。
“病人看完了,回家吧。”2014年1月21日晚上,胡佩兰老人休息前,跟家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挂念的依然是她的病人。
1月22日凌晨5时30分,“中国最年老的出诊医生”胡佩兰走了,享年98岁。她用简单平凡的一生感动了郑州,感动了中国。
“医生是一个有博爱精神的职业,应该感情投入的职业,应该是有医德的职业。不应该光看着钱。”胡佩兰在接受白岩松采访时说的一番说,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令人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