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明星

发表时间:2017/05/21 00:00:00  来源:中国艺术人物网  作者:邱明星  浏览次数:998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邱明星 斋号观心,1982年生于河南南阳桐柏县,自幼喜画。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师从顾震岩、何家林等教授临习宋元古画。2012年拜入李明先生门下,潜心研习传统水墨山水至今。现为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主任助理、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南阳创作中心主任, 中国佛学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出版有《观心墨语 邱明星国画精品集》,《翰墨丹青故土情》等系列美术书籍。


  

邱明星作为河南山水画坛的后起之秀,近年来在创作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佳作精品时有涌现。每有新作展示,都令人眼前为之一亮,这里既有精研传统、探究古法之作,也有深入生活、与时俱进的创新之作,这些作品都浸润着他的辛劳与智慧,彰显着他的抱负与情怀。作为一名活跃在中原画坛的青年山水画家,邱明星能够脚踏实地,潜心创作,显示出良好的心态,同时又能不图功利,积极探索,为中原画风的发扬光大积蓄力量。

古往今来,中原都有着丰厚的绘画传统,特别是五代北宋时期,可谓大师巨匠、璨若星辰。作为一名深研传统的年轻画家,能够长期浸淫其中,可谓裨益良多。传统的蕴藉与涵养,造就了画家恬静内敛的性格,使得他的山水画创作也具有相同的风格。画家十分注重绘画语言的锤炼,广泛汲取宋元以降山水画的风貌和近现代山水画大家的笔墨语言,加上对自然山水的个性理解,渐次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面貌,在学术层面展现了一定的览度和深度,令人欣喜。同时也展现了笔墨表现的当代风范,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精神。

立足于当代中原山水画坛,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古代中原的优秀传统,更深入地探索中原古法为今人所用,仍是当代中原山水画发展的坦途大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前人艺术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知灼见。从画家近期作品中可以读出其笔墨灵动的表现,其山水景物皆映现出微妙的变化和独特的感受。

《今日梁家河》为代表的近期创作,是画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最新成果,此作能够经过层层选评而最终入选“中原画风一—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四省巡展”是对画家所付出努力的充分肯定,以此为标志,画家的现实主义山水画创作跃上一个新台阶,沿着这条颇具传统意味和乡土气息的写实之路不断前行,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李明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

河南省书画院院长




作 品 欣 赏




     国学博大精深,各派思想林立。几千年的发展道释儒渐成国人哲学思想之根基,国学的深奥就在于每个人读之却又感悟各有不同,但又影响着每一个人行事和思维。而道释思想对我的感悟即谓“修心”一途。从道家的“心静无为、静观自得”,佛学的“静坐观心、见心即佛”,儒家《大学》中也指出“修辞立其诚、正心诚其意”等等思想又影响着我的山水画的“因心造境”正所谓“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方士庶《天慵庵笔记》中所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是说画家作画要发挥主观的能动作用。历代画家包括山水画家都是如此。凡画山水,必须热爱山川、深入山川、熟知山川而妙造山川,不能照搬真山真水,不可如实地描绘自然,必须经过画家的取舍、概括、提炼,而因心造境,妙造自然。沈周曾提出要“妙造”“要有其心”。他所谓的“心”包含的意思是广泛的,除了本人的学养和审美情操外,还要包含着外界的思想影响。沈周在《丹崖赤枫图》中题画诗即云“彼受道坲旨,又有儒家心”。因此,画家用“心”去“造境”,其所造的艺术之境必然是清幽的、幽静的。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尽可能的“没有烟火气”。



    绘画上既然要“因心造境”,所以画家的心不能不关系到绘画的表现形式。对于山水而言,因心造境就关系到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而道释儒的思想融合起来的“心”,当它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艺术“造境形式”时,曾出现过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情况,例如、一种是“素净亦为贵”、另一种是“以大藏来大露”。“素净亦为贵”这个素净便是清洁淳朴之意,在这个审美观点的要求下,一种“不假雕琢,不设彩而胜于彩”的表现方法便产生了。正是这样,水墨意笔的绘画风格便成为比较合适于“以素面为悦目”的表现方法和水墨画的表现形式,传统的山水画,自宋元以来,大量的作品或繁或简,都以“素”“静”来体现“出世”“超凡俗”的思想,这种想法结合画家自身的艺术实践,便出现了迫切追求艺术形式上的单纯、朴素、清旷、澹逸、荒寒等等倾向。而以“大藏来大露”这原是道家的话,出自明初朱岑的《疏静篇》。意在论学道与为人,但是这句话,士大夫喜欢用,佛门学者也喜欢用。道释都讲“幻灭”但也讲“显现”,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对立统一”,和山水画中的虚实、黑白、远近对比是一个道理。道家用这些去解释人生,说变化无常的人世,若不以“无为”去对付它是解决不了矛盾的,道家以“变”为“露”,以“无常”为“藏”。士大夫取中庸的办法而兼取道释说法而行之。



    道释文化往往用自然界的现象来解释社会现象,又用社会现象证之于自然的变化,他们的这些思想,被文人逐渐地应用到看山看水中,再到画山画水上。而且道释思想对于山水画的直接表现,更是强调画云山、画烟树、画流水、甚至画雾气要有灵气,还根据自然界的变化,画家运用自己的艺术造诣,只画一个或两峰尖,而把千丘万壑从简括中含蓄地表现出来,达到以少胜多、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效果。这种表现,在国画历史上获得了艺林的称许,于是经过日积月累,这种受道释思想影响而来的“因心造境”便在山水画中确立,形成中国传统山水画“多半画山水、近景密处风不透、疏处可跑马,远景山峰烟笼、深岩云锁”的表现形式。



       固然,我们也不能把绘画上的这些表现统统归纳为受道释思想的影响,更不能把它与道释的哲学画等号 ,毕竟道释思想不似西方圣经,有章有序,而国学的博大就之在于此,道释儒各有大作传于世,可读后又各人感悟不同。熟对熟错,似是而非,因果循环,因心而论。





























上一篇:向亚平
下一篇:徐炯壁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豫ICP备:18001666号  工信部网站

宣扬中华文化 展示艺术魅力

投稿邮箱:1207985816@qq.com 

对于任何抄袭、仿造、镜像我们网站资料的行为将视为侵权 

    版权所有:艺术人物网  yishurenwu.com   All Right Reserved 2015 


 网站 公众号

总编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