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物

简约清逸出人意表 一一丁中一的水墨世界

发表时间:2015/11/21 00:00:00  浏览次数:3279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简约清逸出人意表 一一丁中一的水墨世界

(2007年8月)顾媛媛 

    源于江南文人画精神陶冶的画家丁中一的水墨画,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不著不粘,一派天籁,于静默之中自有深刻的悟性。丁中一是画家的儿子,父亲毕业于刘海粟创办的原上海美专,自幼便受父亲影响,喜爱绘画。1960年毕业于中国美院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同年赴河南郑州艺术学院任教。现今执教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丁中一擅长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画风简洁清逸,作品常能出人意表,独具一格。在丁中一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峥嵘的山峰、悬崖峭壁、急流瀑布、风起云涌等景象,而散落其中的星星点点的树木及房舍看起来如此细微,以致会使我们在目光中忽略过去。然而如此的自由奔放、引人入胜,如此的寓意深长,不是由于画上的物体,而是由于画家用笔的活灵活现。画家任性挥毫泼墨,浓泼淡抹,从最深度的黑色直到最浅的灰色,通贯全部色度,从而使观者产生遐想。我们“像是一个踟蹰远望者那样,观看到了绿荫中的房舍。当目光移向右边,向高处望去时便看到了若隐若现的白雪皑皑的山峰。山峦之间的深灰色便是云霭,所有这些都让游客遐想万千。”这就是丁中一作品的引人入胜之处,它们都会使观者在脑海中唤起无尽的联想…..

  细察画家的简笔山与部分水墨人物,其虚静的审美情境创造较之以前来得更为彻底。特别是画家的简笔山水,可谓“悟性''之精品。由于丁中一受过正统学院派的学习,全面扎实的掌握了素描的造型方法与明暗虚实规律,这些都有助于用最简练的造型与笔墨,也就是形与虚实,去表现画作中所出现的“高古"的人物造型。所表现出的造型、线条以及浓淡粗细、虚断关系产生的空间感便是概括了素描中的明暗表现技巧。这些作品我们一时难以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揭示出其中的思想内涵,却不妨碍观赏者对它的强烈感觉。画幅中那不疾不徐带有些微古典气息的点、线、面水墨语言,似隐藏着一个不可捕捉的精灵,这正是画家对艺术的哲思,亦即感悟的结果。画家于作品中人为地改变了自然山水的结构律动,有意将灵魂的悸动与自然山水启迪的哲思,流水般融合以定格,从而显示为“遇之自天,冷然希音"的绘画境界。正如丁中一自己所言,“于是,我画杜甫,画八大,画虚谷。可能是因为在他们那儿我总能感受到一种可信赖的品格和安全感及与他们个性上的共鸣,一种倔强的苦涩以及能获得表达方式上的最大宽容。我也画山水,因为只有自然最坦诚、最无牵约。它们能令我即时内潜,而只要我在那个世界里,我的思绪便似潺潺流水,敏捷而欢快"。于是,画家自身仿佛完全消融在笔墨的流动之中,而以自己的灵性出现在审美世界里。这样,便不会因一时一地的是非而目障青山,始终能保持自己在艺术领域中虚以待物的品性,由此构成了丁中一以感悟为中心的艺术品格:基本是一种平稳、低缓、空灵、悠长的情调,他不太注重设计,也很少渲染色彩,大都用水墨,只是偶尔加进红色或蓝色的色调,且偏于随机式的挥洒,意境很含蓄。

  丁中一的画作往往给人以明净、简洁的感觉。他常言:“我庆幸自己是个画家,我总有一种永不停息的冲动。在内心我总生活在一个欢跃的世界里。在那里,我始终是个孩童。这一切给了我作为一个画家的种种方便和快慰。”显而易见,在丁中一的作品中笔情墨趣的如烟如瘴的混沌表象背后,人生的感悟是对幽远、广漠、虚空的发现,而后则是求索终结时的宁静,感悟的来临便是彼岸的到达。“悟性''成为绘画的审美特性之一,并在作品中显示某种特殊的价值时,“悟性"的智慧,又必然给画家的创造带来有意味的形式与不同凡响的境界。

    丁中一对笔墨的处理十分简洁,画家静谧的、坐禅式的画面寓意十分强烈,恰似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无论丁中一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但从画家的艺术旨趣看,更多的是从道家哲学中得到了滋养。因此,他的创作态度是平和的,一副怡然神旷的情态,仿佛超越了表象世界而与艺术之神相会后使自己的意识归入了空灵,这个境界是抵悟与和谐的融合。我们经常会在画作显著的地方,见其用稍干的毛笔与其说是画出不如说是刷出了几棵松树,再顺势加一些红色,便从单色中得出风景画来。画家使粗犷和柔和结合相生,大画面与小画面相呼应,画的结构经常是由不对称的大面积的空白所构成,让人观后有豁然之感。如此效果的获得,正是由于画家舍掉了一些东西,才得以表现出了这一切,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个即使是很小的墨点也是很关键的。在由点、线及许多白色空间构成的作品中去体验山水风光,这正是丁中一绘画中的极其现代性的东西,是使其作品能与本世纪西方现代性的成就等价齐观的东西。

  丁中一非常了解欧洲绘画的新近发展,他可以在黑色的基调上用鲜艳的色块画出迎合西方人视觉习惯的静物画以及其他意境,丁中一的特殊贡献也正在于他开发了水墨画的新的领域及表现形式。这样,画家的风格中也就无可避免地带有西方影响的迹象,但可贵的是,画家并不是急躁地接受外来的东西,而是始终不渝地推进和深化本土的东西,巧妙地将“西方迹象"和中国的传统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拒绝了形象化的贯通式造型和投影。

  画家在一张宣纸上用毛笔零乱无序地勾上几个线条,我们面前就展现了山的轮廓,画家在渗化的灰色墨地上点上墨渍,就显现了石头或植物。艺术家笔墨之间向我们透出的灵气会成为通向其精神世界的中间站,透过其间,我们将会发现中一心灵真谛的无限美好。

        (原载画品丛书:《中国国家画院艺术科学研究课题·丁中一篇》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豫ICP备:18001666号  工信部网站

宣扬中华文化 展示艺术魅力

投稿邮箱:1207985816@qq.com 

对于任何抄袭、仿造、镜像我们网站资料的行为将视为侵权 

    版权所有:艺术人物网  yishurenwu.com   All Right Reserved 2015 


 网站 公众号

总编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