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朱留心

发表时间:2018/06/13 00:00:00  来源:中国艺术人物网  作者:徐家璞  浏览次数:3371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我的朋友朱留心

徐家璞


一, 文质彬彬的粗人

     认识朱留心,始于十几年前的西南之行,当时,由我组织一批学者和艺术家结伴由北京出发,经云南去西藏。那时的朱留心,虽然文质彬彬,谦逊平和,穿着却不讲究:灰不溜秋的休闲上衣,洗的有些发白的黑裤子,破旧的布鞋,戴一副黑框眼镜,背一个黄布双肩包,与同行的西装革履的男士和穿金戴银的女士格格不入。我看他的打扮有些土,便要求他讲究些,因为我们此行是搞文化交流,得注意仪表,他毫不为意,我只好苦笑。一路上,因为他带的行李少,便经常替人扛东西,于是,对他稍有好感。一日天晚,至某市住宿,我们的车子便停在旅馆前的门口。次日,车牌子不见了,车上贴一个罚款的字条,拨通罚款通知者的电话,原来他就在我们车子的附近,是一个无正式工作的小混混。问为什么罚款,对方不屑一顾:“这是步行街,不准行车、停车,否则就罚款”。我小心翼翼地请教:“为什么没有不准停车的告示?”对方极不耐烦:“不需要,这是常识。”“到哪里去交罚款,有无罚款发票?”对方嫌我啰嗦:“交给我即可,无发票。”我于是便和他理论起来,此人大怒,便对我动粗,推推搡搡。这时,朱留心过来质问:“路上其他的停车为什么不罚款?”对方哼一声:“那是本地车。”朱留心又指着一辆正在行驶的车和他争辩:“那车为什么不拦截?”对方霸道地一吼:“那是领导的车。”朱留心恼了:“你这是什么逻辑?”对方便对他又动粗,朱留心也不客气,一边大声吼叫,声如愤怒的雄狮,一边挥起拳头,直奔过去,要教训这个混混,混混见势不妙,就想溜,朱留心一把抓住他的衣领,喝到:“把车牌子还给我们。”混混只好还了车牌。我们继续出发,第三日,宿一村寨宾馆,夜晚,听见一房间有美女呼叫,知是有人对其非礼,朱留心一脚踹开房门,又一脚将搂抱美女的醉汉踢翻,制止了一场悲剧发生。原来,美女乃宾馆服务员,是醉汉谎称房间电视坏了将其骗过去的。宾馆老板此时赶来了,问:“房间门被踹坏,谁陪?”朱留心昂头傲然告之:“踹坏门理应赔偿,但由坏人负责,不服可报警。”并将老板训斥一顿,说他害怕坏人,听到呼喊不闻不问,太懦弱。朱留心此二举,令我及同行者敬佩,但私下暗想,此人如此粗野,岂有文采也?于是便试探他,请他写一篇文章,说说此行之见闻。他二话没说,满口答应,当着大家的面,连吸几支烟,然后,洋洋万言,一挥而就。文章写景之精准,议事之深刻,抒情之感人,令同行几个大报记者和文学教授甚为折服,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云南日报》上,题目叫《天路万里满眼春》。

      到了西藏,与活佛交流,于佛法众人皆不知,朱留心则妙语连珠,娓娓道来,原来,他对佛经有深入的研究,有《我读金刚经》《我读坛经》《我读维摩诘经》论著。

      我们一行人在西藏,还遇到一个日本人,自称中国通,喜欢研究禅学,他说中国无禅。朱留心问:“什么是禅?你能说清楚吗?”他答:“禅是思悟。”“既是思悟,何人不思,何人不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何处无禅?”日人无语。在西藏呆了半个月,他与藏民交流,言谈甚欢,藏民赠宝刀,他拒收,即席赋诗曰:“雪域群山日色高,一歌立止虎狼嚎,天涯放眼皆兄弟,走马何须带宝刀?”有喇嘛问:“你什么歌可以立止虎狼嚎也?”他唱一首《心经》,喇嘛双手合十曰:“善哉,善哉。”原来,朱留心20多岁就是中国有名的青年诗人,许多读者见他功力老道,以为是七八十岁的人,来信多称“朱老”。中华诗词学会原会长、《人民日报》原副主编孙轶青先生对他的诗高度评价:“功力深厚,意境开阔,格调高雅,风格独特”。中国书协副主席、著名诗词评论家林岫评其诗曰:“独有精鉴,得无意为法之妙。”他20多岁写的诗《濯足》云:“身近沧浪水,翻为濯足愁,源头污染尽,何处觅清流。”令许多人叹服。《天门山送友之沪》云:“柳岸离歌送远舟,白云红袖两悠悠,天门不锁长江水,一任相思入海流。”此诗当时广为流传,倾倒了一代靓女俊男。《看西游记》云:“我佛谈经笑口开,自言普度众生灾,如何天下魔千万,尽是莲花座下来?”台北师范大学教授徐震对此诗推崇备至,以为,用哲学思维而入诗,当今少有人能。四十岁后,《艄公自语》云:“兰舟长泊柳林间,只待缘来好放船,不怕长河千里浪,送君直到白云边。”《题赠太行山石径赠诸门人》云:“历经风雨只岿然,万古由人踏在肩,且喜平生当垫石,送人只上最高山。”此二诗中境界高远,皆有不怕艰难,助人成才之意,深受青年学子喜欢。

      朱留心还有更多七言律诗、古风,都收录在他的诗集《薯香阁吟草》中。他的散文清新隽永、意境高妙,收录在他的散文集《那些日子那些人》中。

二,空想主义画家

       朱留心是个画家,许多人还不知道,只知道他是美术理论家。

       要谈论朱留心的绘画,先谈他的艺术理论。

      (一)朱留心的艺术理论。朱留心绘画理论自成体系。他说:绘画之上是美术,美术之上是艺术。绘画谁都可以来,画家比比皆是,美术家不多见,艺术家更是几百年才出几个。他几十年来潜心艺术理论研究,见识与众有诸多不同,他认为:(1)中国画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是等高的,中西文化的源头和归宿是一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理念、方法是不同的。(2)中国经典绘画艺术含有科学。他曾经撰文以董源、巨然、范宽、李唐等古代大师画作为例来说明。(3)在古代,中国绘画艺术先进于西方。他考证,素描就是中国画最原始的方法,它在中国的兴盛,至 少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要早一千年之久。朱留心的这个论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提高中国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受到了许多学者、画家的极大赞誉。(4)从艺术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是一体的,不分彼此。从绘画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是同时存在、相伴而生的,是随时可以互相转换的,在动笔去画某一物象时,这个物象是内容,当物象的形象被刻画完成之后,在整个画面上,它就成了形式。绘画中,有时没有明晰的内容,比如抽象画,但形式永远是明晰的。一张画的价值,有些是由形式决定的,如,朦胧画;有些是由内容决定的,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八大山人的鱼虫怪石,毕加索画的立体人。(5)绘画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绘画只是绘画,是一种兴趣爱好。在这重境界中,练习造型构图的笔墨技巧。第二重境界,绘画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画家读书以炼意。第三重境界,绘画还是绘画,与一切无关,就是一种意识流。(6)绘画内涵决定于人的社会实践,绘画的形式决定于人的悟性。绘画美不美,完全是由形式决定。(7)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空想,古人认为,绘画是因心造景,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乘物以游心,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但这还不算空想,空想就是编织一些没见过的物象,可以用颠倒、错位、荒诞、夸张、组合等表现手法,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造出世间没有的美景。

(二)朱留心的绘画艺术特点。

 从内涵看,他表现的是:

(1) 精神的圣山,灵魂的归宿,与众乐乐的理想家园,激励人奋斗的重器。

      他的山,高大峻拔,壁立千仞,上不见顶,下不见底,真个是江山无尽,这是他心中的圣山,是信仰的象征,里面闪烁着无限的精神光芒,他的灵魂就寄托在这里,读他的画,让人感到十分震撼,干事业的毅力顿增百丈。他喜欢画路,那些曲曲折折的路,泥泞的路,长满杂草的路,但最后,都是通向未来的大路。他画水,不是画江河奔流,不是画平湖秋月,都是画一条溪流,冲破千山万壑,奔向大海,奔向远方,他是为了鼓励千千万万的人,路在脚下,光明就在眼前,读此画,怎不心潮起伏,斗志昂扬?他喜欢画房子,不是竹篱茅舍,不是秋风陋室,而是漂亮的一排排高楼大厦,隐藏在茂密的丛林中,鳞次栉比,美奂美仑,这是他精心设计的群居之所,没有喧嚣,没有争斗,大家可以在这里弹琴读经,谈诗论画,荷锄垂伦,这里不是隐居之所,不是桃花源,是他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和描述。总之,他是以大山大水表现自己的博大情怀。

(2) 人世间绝对找不到的去处。

       朱留心的画没有蓝本,全是空想而得。这些年来,他走遍祖国的万水千山,常常一个人独在雪山打坐,在荒漠中穿行,在滂沱大雨中漫步,在寒风中眺望,他与藏民交友,与牧民纵马高歌,与渔民风雨同舟,与山民筑室,与隐者论道,与达人清谈,与儿童游戏。有时,他又一个人望蓝天而发呆,观沧海而遐思,登高山而赋诗,他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躲在朋友找不见的地方,数月读书、写作、绘画、思考,寂寞独乐,孤独甘之如饴。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思如涌泉,妙笔生花,画出一幅幅精美的画作。随你搜尽奇峰,绝对找不到他的绘画出处,那是他的心灵所发。许多朋友说,他是个鬼才,他笔下是匪夷所思的境界,但是读起来却感到如此亲切,如此暖心。大境界被他寓于平和之地,奇山妙水被他表现的似曾相识。他以平写险,以空写实,以淡雅写热烈,以简单写复杂。他善于表现多重意思,这一手,是他从诗词里面练出来的本领。他的画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他甩开了写实,笔下山石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画完,他稍作思考,便在画上题格律诗一首,画面气势磅礴,诗词雄浑高古,书法潇洒灵动,诗书画相得益彰,他的这个绝活,当今画坛,几个能与之匹敌?

(3)刻意寻求构成物象美的规律。

      朱留心绘画,独自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审美领域,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今人。他在这条道路孜孜以求,刻意寻求。他的绘画之中,云水树石以及画面的各个组成部分是讲究的。他深入研究了古代绘画的构图,曾有《石涛话画录辨析》《董其昌画语录辨析》《宋元明清山水绘画风格演变》等著述,并且对当代名家绘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经典之作无不有其内在的构成法则,他将这些绘画的感悟上升到理论层面,然后在自然中和真山真水进行比对,再运用到创作之中。因此,他的绘画蕴含着强烈的章法,极具视觉张力,一看就与众不同,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他的绘画构图虽然独树一帜,超出意料之外,却合乎情理,因此,画面十分和谐典雅。他反对尽兴之作,提倡严谨的创作态度,所以他的每张画都是精心构思、仔细推敲之作。

(4)精妙的笔墨,清雅浑厚的面目。

      谈到绘画,就必须谈笔墨,对于古人所谓的骨法用笔以及五笔七墨,朱留心不仅深刻领悟,而且还有自己的理论发展。他认为,骨法是一种最佳的书写方法,而五笔则是骨法的具体运用,但是,五笔之外,尚有他笔。至于七墨,那只是墨的几种存在,墨的存在形式有无穷变化,万千气象。朱留心绘画用笔,来源于书法,他早年从《张猛龙碑》入手,继而入秦篆、汉隶,于二王一路下足功夫,这是他学书的第一个过程,然后从王觉斯起,上窥晋唐,下探明清,中从李北海出,这是他学书的第二过程。此后,重点参悟二王、颜鲁公、苏米,这是他学书的第三个过程。其书宽博,灵动自然,自开气象。但他无意成为书家,只是为了以书入画。他的绘画,表现物像的造型,笔法刚柔相济,绵里藏针,极有润味。他的长线,一拓而下,刚健挺匀。短线细密,恍如银毫,这是他喝茶悟出的皴法,因此被称之为“银毫皴。”他参悟范宽、董源、石溪、龚贤、黄宾虹笔法,结合现实生活,找到一种表现物象厚重的方法,这就是“草坪法”,此法解决了山水画空疏、单薄的形象。这两种皴法,是他对绘画的巨大贡献,加上他的空想构图、科学立像,真是“四大发明”。有此,足可以独步当代。

       中国画的难点在于用墨,当代绘画,用墨可以称道的只黄宾虹、李可染等少数人而已,许多有才华的画家与大师无缘,就是因为在用墨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淡墨少用易轻浮,多用则灰脏,浓墨少用不能压象,多用则板结,至于渍墨、焦墨、许多人望而生畏,谈何使用?用墨既有技法,又有道学,古人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方。朱留心的绘画用墨浑厚华滋、氤氲圆润,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看他的画,墨色毛茸茸、湿漉漉,这是他十几年来参悟古人、参悟今人、参悟造化、千锤百炼的探索结果,他明白了用墨之法归于用笔,用笔之法得力于用水的道理。朱留心把笔墨之道分为三大块,笔墨经验、笔墨感悟、笔墨见识。的确,他以见识为基础,不断尝试,积累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不停感悟,如此循环往复,终于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将用墨之道娴熟把握,站到了一定的高峰。朱留心说:艺术是一个看不见边际的海洋,古往今来,那些被称为大师的人,只是泛舟于它的边缘而已,至于我辈,只是这个海洋边上的拾贝者,虽然望洋兴叹,但是心向往之。所以,他夙兴夜寐、不停向前探索。

二, 隐于市井的高人。

       静水深流,真人不露相。朱留心平时不张扬,也少与人交流,更不喜抛头露面,躲在屋子里几个月与人不说话是常有之事,自称是微尘中的微尘。在朋友圈子内,我曾经推荐过他,无人相信,不少有卓越见识、学识的人曾随我去拜访过他,暗中和他较量,他于不经意间将我的这些朋友折服。朱留心的很多观点、见识,我们有时很长时间才能理解。比如论读书,古今许多学者都有论著,电视上也经常有诸多名流侃侃而谈,但是,听听朱留心的说词就退避三舍了,他说,读书要正读、反读、斜读、从字缝中读,从无字中读,要组合读,跳跃读、对比读,比如论历史,他说,了解后一代历史,要从前一代书中读,比如要了解清史,要从明史中读,了解中国历史,要从世界历史中读,重点从周边国家的历史读,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他的这一观点,你听过吗?明白吗?同意吗?他认为,人要事业成功,必须跳出五大圈子:家族文化圈子、集团文化圈子、地域文化圈子、民族文化圈子、时代文化圈子。他认为:人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要防止变成五子:精神瘫子,精神瘸子、精神瞎子,精神聋子、精神傻子。对于绘画,更是出语惊人,他说,传统有一百个好处,一万个好处,吃透一个,就能自成面目,你在传统中出不来,是因为你没吃透,没吃透,是因为你有偏好,讨厌哪一家,就去学哪一家,他可以把你拉出来,这个见识,一般人不理解。对于名利,他认为:争名夺利不是坏事,关键在于为谁夺,为民众鼓与呼,越有名越好,帮助一些应该帮助的人,越有钱越好。如果人树立了为民众谋利的雄心,而没有成名,说明上天没有赋予你这个责任,不必计较,躲在一边,默默地做事吧。他的很多观点,新颖、通俗、深刻,限于篇幅,不多说了,谁要是有兴趣,自己找他聊吧,他会告诉你,汉高祖刘邦不姓刘,鸿门宴不存在,《笔法记》是冒名顶替,很多绘画技法来源于瞎摆弄。对于这个高人,我已经好久没敢见他了,因为在去年,他狠狠地骂了我:人应该去用更多时间找一些志不同、道不合者去取长补短,这样才有胸怀、才有出息。我并不同意他这个主张,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最近一直不联系。不过,我真的好想他,想的魂牵梦绕,想的诗兴酒瘾大发。

      朱留心先生,何时携酒北海,一同登临送目也?


文:徐家璞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豫ICP备:18001666号  工信部网站

宣扬中华文化 展示艺术魅力

投稿邮箱:1207985816@qq.com 

对于任何抄袭、仿造、镜像我们网站资料的行为将视为侵权 

    版权所有:艺术人物网  yishurenwu.com   All Right Reserved 2015 


 网站 公众号

总编 微信号